最近妈妈圈子里热议的大事,应该就是一名新手妈妈训练3个月大婴儿趴睡,婴儿在趴睡过程中啼哭不止,2小时后不幸身亡这件事。
而后网友们纷纷对此事口诛笔伐,有的批评妈妈太无脑、有的咒骂付费咨询组织太黑心…
用情绪来解读这事特别简单,同样作为妈妈,我也曾经天天抱着书琢磨怎么抓住睡眠信号,纠结过了醒睡间隔没睡,鹅子会不会兴奋的睡不着。
于是我和我婆婆到点就哄睡,时常纠结他怎么还不睡。更不敢带孩子出门,因为在外面不方便哄睡。
总之天天都很焦虑鹅子的睡眠,搞得自己被负能量夹持也时常睡不好。
但其实,顺应孩子,才是当妈的第一门功课!
睡眠训练、睡眠引导、睡眠调整、睡眠咨询,真的别再去纠结,这些睡眠博主不过都是在贩卖焦虑罢了。
更何况是让宝宝去趴睡?做这样睡眠训练的人,真不知道是你智商欠费,还是我智商停机。
我真的也太气愤了,可能需要抢救一下。
.
.
.
.
.
(好的,抢救完毕。)谈论婴儿睡眠安全时,儿科医师都会建议仰睡。
而媒体在报导宝宝趴睡与婴儿猝死的新闻时,常会将趴睡睡姿、窒息、和婴儿猝死三者连成一线。
但其实这样的报导是有问题的,所谓的婴儿猝死,应该是指经过详细的检查之后仍找不到原因的案例。如果确定是由窒息引起,那么原因就是窒息,而不是婴儿猝死。
这样的报导方式,会让社会大众有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趴睡只要不窒息,就不会造成婴儿猝死。所以才有那么多课程专门有人训练宝宝趴睡,也才会为这次的事件埋下伏笔。
OK今天我们不谈趴睡会导致窒息的因素,谈谈其他因为趴睡所造成的影响:
1.低血氧和高二氧化碳:趴睡和侧睡都会让宝宝容易再次吸入刚刚才吐出去的空气。这些空气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和较低的氧气,会升高宝宝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降低氧气的浓度。
2.升高体温:身体在趴睡的姿势下较不容易散热,因此趴睡比仰睡容易造成体温过热。而体温过热正是婴儿猝死的危险因子之一。
3.影响自律神经:趴睡会影响心血管的自律神经,减少对大脑的氧气供应。这样的影响在宝宝两到三个月大时最为明显。
以上这三点,都是趴睡的直接影响,并不是说只要注意婴儿床的摆设就可以避免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妈妈们会去接受趴睡训练呢?
我们再来看看几个关于趴睡的问题。
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经常从睡眠中觉醒的能力,对婴儿来说是很重要的保护机制,是为了对抗在睡眠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
其实,我们应该把婴儿睡睡醒醒这件事情当作是正常的,相反的,如果借由趴着着来让宝宝睡更久,那并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食道较靠近背部,所以趴着时,食道的相对位置是在胃的上方,较不容易逆流。但只有极少数严重呼吸道问题,例如某些喉裂的患者,因为容易受到胃食道逆流的威胁,才会让他们使用趴睡。
对一般宝宝而言,两权相害取其轻,还是选择仰睡比较好。当然,如果宝宝还醒着时,可以在刚吃完东西后,采用趴着的姿势以减少胃食道逆流,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人在一旁看顾才行。
有研究认为侧睡和趴睡,两者之于婴儿猝死的风险,其实是不相上下。如果刚放下去时是侧睡,但最后转成趴睡,反而更加危险。
那如果宝宝会翻身,睡到一半从仰睡翻成趴睡怎么办?要帮他再翻回来吗?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多大的小孩自己翻成趴睡后可以不用管他。
所以如果宝宝只会从躺着翻成趴着,还不会从趴着翻回躺着,那么发现他翻成趴睡之后,最好还是帮他翻回仰睡的姿势,即使这过程可能会将他吵醒。
如果宝宝已经可以从躺着翻成趴着,也可以从趴着翻回躺著,那么原则上在睡着之后,就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睡姿了。
翻身自如到趴睡是生理发育的过程,需要练习,但这个练习是在宝宝清醒的非睡眠时段,在照顾人的看护和辅助下去练习。
呼~一不小心就说了这么多,不过最后还是要提醒一点,有研究指出,偶尔才趴睡的宝宝,可能因为不适应,反而比经常趴睡的宝宝更容易陷入危险。
所以一定要记得如果要仰睡,就要每次都仰睡,尤其是在请别人帮忙照顾时,更要再三交代:“不要给宝宝趴睡,一次都不可以!”
写这篇文章,不是说大家会犯同一个错误,而是希望仙女麻麻们都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能够保持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要被“伪科学”蒙蔽了双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