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教了10多年精英班的初中班主任。这些年来,她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霸,可谓是硕果累累。
和她聊天时,我们都心怀敬佩,感叹她教出了那么多的学霸。
没想到她连忙摇头说,班里的学霸真不是她教出来的,大多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她说,精英班里的孩子,不仅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还喜欢动脑思考、热爱课外阅读,超纲超前学习了很多知识。这类孩子,只要遇到还行的老师,成绩都不会差的。
现在的学霸,大多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不信你看:1、英语好的秘诀,就是提前学和坚持
真正的学霸,小学阶段就已经把英语拉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水平,初高中根本就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去学英语,从而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学数理化,形成降维打击。
但是,想要学好英语,是需要下狠功夫的。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而父母,则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给孩子报课程、买书、买点读笔、买词典笔、买随身听,花费不菲。一节课少则几十,多则大几百,每周一到三节课,几年下来,花费是非常大的;还要买很多书,一套《RAZ》大几千,一套《牛津树》又是大几千,还不算其他书籍的花费;点读笔、词典笔、随身听,每一样都要几百上千。
精力上的付出更是不少,要帮孩子规划,什么时候学自然拼读和音标,什么时候学语法,什么时候背单词;要监督孩子去执行、去巩固,还要陪孩子练听力、刷分级。如果不报课程,全靠家长陪学的话,虽然省了课程费,但更费精力,能坚持下来的父母少之又少,更别说孩子了。
2、如果语文只局限于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
课内的知识,一定是要掌握的,生字词要反复听默写,直到不会出错为止;要求背诵的课文,需要达到能默写的程度;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除了上课听讲,课后还需要练习和巩固。一般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父母就督促孩子养成了这些好习惯。
但是,语文只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大语文时代,往往是“课本讲了一滴水,考试要考太平洋”。而且,越往高年级,考试时课内知识占比越少。
想要语文名列前茅,一定是靠长期坚持积累课外知识,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背诵。
关于课外阅读,需要父母做的有很多,要给孩子挑选优质的书籍,要从小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甚至还要陪孩子讨论书里的内容。
关于背诵,父母需要给孩子制定背诵计划,内容要严格把关,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名家散文、满分作文等,还要帮助孩子养成晨读好习惯。
、数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需要练
老师上课,讲的都是基础内容,但拉开差距的往往是在课外。
计算能力在课后还需要练习,要熟练掌握技巧和方法,练到又快又准的程度,这就需要父母去给孩子挑选适合的计算题库,还要督促孩子每日坚持练习。
数学最拉分的,往往是后面的思维大题。如果做题没思路,一道题就要被拉开10多分。数学想要拔尖,还得是思维能力强才行。
从小学开始,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挑选一些思维题、浅奥题,每天坚持做几道难题,让孩子静下心来思考,开拓思路、锻炼思维,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更用心的父母,还会陪孩子下棋、玩华容道等益智游戏;还会陪孩子读数学等理科方面的课外书籍,看相关纪录片,培养数学等理科思维。
4、学习习惯都是靠家长盯出来的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的学习习惯,源自于家庭的培养和耳濡目染。
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课后复习、高效完成作业、整理并复习错题的学习好习惯,可以保证把课内知识吃透,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这些好习惯,都是靠家长盯出来的。
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可以拓展知识量、开拓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作文素材等。这个好习惯,也是靠家长慢慢陪出来的。
运动、饮食、睡眠方面的好习惯,可以强身健体,保证更好的精神状态,孩子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反应机敏、记忆力好,学习效率会更高。这些好习惯,同样是靠家长耳濡目染养成的。
这位精英班的班主任最后总结说,真正值得佩服的,是精英班里那些孩子的父母,他们非常用心地为自家孩子找寻适合的培养方案,还能做到日复一日地坚持陪伴和监督孩子。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
#教育爆款制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