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东洋经济
译者:李盼婷
校译:杨晓钟
婴儿为何夜哭?
许多家庭都饱受婴儿半夜频繁觉醒的折磨。婴儿到底为什么会在半夜醒来呢?本文摘录了日本少儿神经科医生三池辉久的著作《婴儿的生物钟》的部分内容。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幼儿半夜频繁觉醒、睡眠断断续续的“碎片化睡眠”,是令人非常担心的状态。这种睡眠和新生儿时期一样,都是由于在睡眠较浅的快速眼动睡眠期无法停留在睡眠状态而引起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由于夜哭应对不当和先天因素造成的。
碎片化睡眠,会严重影响母亲的心情并伤害她的感情。也有人指出,这种睡眠不利于增进母子关系,母亲有可能因无意的愤怒情绪而对孩子做出暴力行为,所以从母子关系恶化的角度来看,也需要重视碎片化睡眠(泰蒂DM,)。
令人不可思议也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找不到关于儿童期碎片化睡眠的有价值的论文。
■孩子过了1岁、起夜3次以上的要注意
我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碎片化睡眠是一个不容小觑的严重问题。它会显著降低睡眠质量,最终导致与睡眠不足相同的状态。这可能会破坏脑功能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尽早改善(邦尼特MH,)。
特别是孩子过了1岁、起夜还在3次以上的时候,就要考虑通过治疗来解决问题了。比起药物治疗的危害,我们更应该重视睡眠不足对大脑的影响。
在日本,晚上一旦入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孩子,小的有4、5个月大,一般都在1岁。即使之后会有1、2次左右短时间(几分钟)的中途觉醒,但时间都是很固定的,而且就算是新生儿,也能持续至少2?4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每隔30分种或1、2个小时便中途觉醒的孩子是有问题的。
“保持睡眠障碍性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亚武兹-科达特E,)。它与碎片化睡眠不同,人一旦醒来,至少要一小时以上才能再次入睡。其中也有婴儿明明还没睡足,但一醒来就无法再次入睡。
长时间断断续续的睡眠,会导致睡眠不足,生活节奏也会不稳定。请留心这类孩子白天的情绪和发育的情况。特别要注意白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经常情绪不佳或者哭泣,发育指数处于边缘水平或稍低的情况下,脑功能的发育可能会受到限制。即使当时没有明显的发育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必要记录孩子在新生儿时期的情况和详细的发育状况。
这是因为大多时候生物钟出现偏差或紊乱而造成的睡眠障碍,即使身心没有立刻表现出症状,之后也会逐渐出现问题。再次强调,保持睡眠障碍性失眠是发育障碍儿童所具有的睡眠障碍的特征之一(克拉科维克P,)。专业医生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睡眠的关系
“入睡障碍性失眠”“入睡困难性失眠(Sleeponsetinsomnia)”等术语是从年代开始出现在儿科领域的(斯米茨MG,)。医学上将“入睡困难”“入睡障碍”或“睡眠相位后移症候群”等表达应用于包括婴幼儿在内的儿童身上。
“失眠”是指经常性的入睡困难或难以保持睡眠的状态。这种入睡困难是指起初很难入睡,但一旦入睡,睡眠状态就会持续。
治疗时使用褪黑素可以改善症状(斯米茨MG,范·盖尔斯威克IM,),其根本原因还是生活节奏不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比耶伦加D,)。令人最担心的是,这种状态在将来很有可能与ADHD等产生关联,会成为包括ADHD在内的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所共有的一种状态。
在此稍微补充一下ADHD的相关知识,在过去的3年里,阐述婴幼儿期的睡眠问题与ADHD之间关联性的论文数量达到了多篇。可见ADHD患者的睡眠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zd/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