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白日里鸡飞蛋打、上房揭瓦,再人嫌狗厌的捣蛋鬼,一旦沉入黑甜梦乡,孩子们的睡颜总是安静美好。想必你也好奇孩子的梦境,是白天不让多吃的冰淇淋?未通关的电子游戏?还来不及完成的作业?或是童话里的英雄公主梦?还是紧追不舍的笨拙怪兽?不管如何,大多应该鲜活有趣,有别于现实世界。
但有的孩子,却受困于未知的恐惧,夜无好梦;更有不幸者,每至夜深人静时,一场场电的风暴就开始席卷他们的大脑,肆虐扫荡。
1.首先看2个病例:夜惊还是癫痫?
(1)病例1
患儿A,5岁,反复入睡后惊醒哭闹半月余。
于年1月底「感冒」发热(39℃左右)后出现睡眠时哭闹,多于入睡半小时左右突然出现,表现为恐惧、哭闹不安,双眼四处扫视,口中自语(内容及发音含糊不清),双手四处指指点点,约半小时后逐渐停止,可继续入睡。每天发作1~3次不等,有时诉看见怪兽。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牙关紧闭,无双眼上翻。发作间期无异常表现。
否认高热惊厥病史,否认颅脑外伤史,生长发育水平与同龄童相当,否认家族类似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2)病例2
患儿B,7岁,反复发作性行为异常3年余。
于年2月打骂后出现惊恐表情,抱紧大人,双下肢踢动,发作期间意识清楚,持续约10余秒;后出现突发大声喊叫,双上肢空中挥舞,下肢蹬踏,持续余5~8秒后恢复正常,夜间多见。
期间就诊外院,给予奥卡西平治疗,短暂控制后再次发作,形式同前,加用药物无法控制,发作频率5~6次/日,多时每日发作几十次,患儿发作后无嗜睡、反应差,可正常先前活动,可回忆发作过程中问话。
患儿生长发育与一般同龄儿相同,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定位体征。
2.病例分析
患儿A入院后完善头颅MRI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行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出现2次家属指认「发作」,表现为睡眠中觉醒、哭闹,家属安抚后可继续入睡。同步脑电图为觉醒脑电伴全导肌电伪迹(图1)。
图1患儿A脑电图
患儿B入院后完善头颅MRI检查,提示:左侧额叶内侧面皮髓质交界不清,DTI未见明显异常。行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中出现21次部分性发作,临床表现及同步脑电如下:
临床表现:觉醒、瘪嘴(呈宪兵帽)→恐惧表情,过度运动(尖叫、翻滚、蹬踏)→面色潮红。
同步脑电:左侧额极、额、中央、前颞区及额中线区尖波节律起始(图2)。
图2患儿B脑电图
发作间期:左侧额极、额、中央、前区及额中线区稍多量尖慢波、慢波、快波(图3)。
图3患儿B发作间期脑电图
夜雾汹涌,孩子们尖叫、哭闹,翻滚,迷失了自己。
是癫痫?还是小儿夜惊?
掌握睡眠中额叶癫痫发作和小儿夜惊的鉴别是吹开这层迷障的关键。
3.一表掌握鉴别要点
由此可看出,患儿A考虑小儿夜惊;患儿B结合病史、脑电图及磁共振检查结果,诊断「左侧额叶内侧面癫痫、左侧扣带回皮质发育不良」,建议进一步术前评估,手术治疗。
4.要点总结
夜惊属于觉醒性异态睡眠,即在非快动眼睡眠期(non-rapideyemovement,NREM)的第三、四期,不能从深睡眠中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由于这种睡眠机制的改变妨碍了机体对肌肉活动的控制,从而出现夜惊等一系列临床症症状。
夜惊的成因并不完全清楚.比较能得到认同的观点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与环境诱发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夜惊的变化和消失。一般来说,多数夜惊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故预后良好。但有极小部分患儿夜惊持续频繁发作,或不断加重,可持续至青少年和成人期,需采取专业心理治疗。目前尚无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药物。
有研究认为计划唤醒,即掌握夜惊发作规律,然后有计划地提前约15min唤醒患儿,可以使夜惊症状缓解或消失。故对于患儿A,予缓解紧张情绪,建议家属注意培养患儿参与社会交往,避免睡前听看令人紧张恐怖的故事或影片。
当然,本文仅止步于睡眠中额叶癫痫发作与小儿夜惊的鉴别,临床上以夜间发作性事件就诊的患儿,包括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类似癲痼发作的非癫痫性疾病、儿童生理性或一过性的事件,尚需多方面进行鉴别。
希望本文对您Hold住因「夜惊」就诊的孩子有些帮助。
编辑:周萌萌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zhoumm
dxy.cn热退疹出的不一定就是「幼儿急疹」
2张图掌握: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
反复呼吸道感染?这种病因你可别漏诊
这种皮疹,我没有见过,你呢?
参考资料
[1]临床脑电图学;主编:刘晓燕.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马骏.40例夜惊患儿父母的咨询和随访[J].临床儿科杂志,,26(9):-.
点击进入儿科论坛,病例、讨论啥都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