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大纲解读
2.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2)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新生儿的护理
熟练掌握
掌握熟练
掌握
①
①
③
复习重点
考点整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7~2周出生,体重g~g,身长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1.新生儿外形特点足月儿
早产儿
皮肤头发耳壳乳腺指甲跖纹外生殖器
红润,皮下脂肪丰富,胎毛少。分条清楚软骨发育好,有弹性。耳舟清楚可触及结节过指端遍及整个足底大阴唇遮盖小阴唇,睾丸下降
绛红、水肿,皮下脂肪少,胎毛多纤细、绒毛状缺乏软骨,可折,耳舟不清楚,易贴颅骨无结节未达指端仅足底前部有1-2条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睾丸未下降
2.体温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比成人快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
新生儿出生后0分钟至1小时体温下降。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逐渐回升,并在6~7℃之间波动。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
新生儿适中温度与体重及日龄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便可达到中性温度的要求。
.呼吸系统胎儿在子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肺泡张开。呼吸浅快,0~5次/分。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超过在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
.心血管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平均心率为-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9./6.7kPa)。
早产儿心率安静时平均为~10次/分,血压较低。
5.消化系统出生时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新生儿易有溢奶,早产儿更多见。
新生儿生后12小时排出胎便,呈黑绿色,2~d排完,粪便转为黄绿色。如2小时未排胎粪者应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6.血液系统新生儿在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相对较高,血容量85~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中多获得血容量。白细胞计数生后第1日可达(5~20)×/L,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6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7.泌尿系统足月儿一般在生后2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8小时内排尿,一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婴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造成水肿或脱水症状。
8.神经系统新生儿脑重占体重10%~20%(成人仅2%)。约重00~00g。
脊髓末端约在L~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L~5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具备的原始反射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如患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可消失。
9.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脐部为开放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
血清补体含量低,缺乏趋化因子,故白细胞吞噬作用差;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A、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尤其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日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小时排尿、排便
2.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日即出现黄疸,~5日最重,2周内消退,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生理性乳腺肿大女足月新生儿出生后~5日,乳腺可触到蚕豆到鸽蛋大小的肿块,因胎内母体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体内,出生后这些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致,多于2~周消退。
.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日,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1周停止。是因母体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消失引起,一般不必处理。
5.口腔内改变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民间称“板牙”、“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又称“上皮珠”,生后数周到数月逐渐消失,不需处理。
新生儿面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三)新生儿的护理1.新生儿室条件病室干净、清洁、整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22~2℃,湿度55%~65%。床与床之间的距离为1m。
2.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出生后应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不可随意将物品放在新生儿口、鼻腔处或按压胸部。
.保持体温稳定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有足够的保暖措施。每小时测体温一次,监测体温变化,使新生儿身体处于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的“适中环境”中。
.预防感染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洗设施。避免交叉感染。
5.皮肤护理每日检查脐部,并用75%乙醇消毒,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感染造成脐炎。
6.喂养出生后0分钟左右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鼓励母亲按需哺乳。无法母亲哺乳时,首先试喂5~10%葡萄糖液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奶,每小时一次。
7.预防接种出生后日接种卡介苗;
出生1日、1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
按需哺乳
护师备考枪声已打响!
备考没方向?没时间?想轻松通关?
中公医考可以帮助你↓↓↓
重点难点逐一突破
名师定制学习计划
“证”在等你!
添加老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tn/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