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杨贵华一在东山大桥建成之前,从湘乡县城去对河东山,必须从上中下三个地方过河。上游是仓门前的鸬鹚桥过河到张江渡、梅桥、土桥、横铺、南岳等地去,每年秋收以后,成群结队去南岳朝香的香客们,沿学门前、仓门前经过这个渡口去南岳。中游在湘乡四中(涟滨书院)岸边,叫中渡口。主要是去东山、塔子山、保合、酒铺等地。下游是望春门渡口,主要是去东山、横州、乌石(彭德怀故居)等地。渡口一般有两只公用的渡船,船大概可以容纳十几二十个人。配有专门的艄公。在涟滨书院隔壁有一个渡船公屋,专门管理这些船只和人员。随着国家二五计划的进行,国家决定在湘乡建设一批工业基础设施如湖南铁合金厂、厂和湘乡化工厂。年底这些工厂的筹备处和工厂的建设者一公司入驻湘乡。为了铁合金的原料运输,政府决定在涟水河修筑一座桥梁----东山大桥。我家就住在学门前东山大桥桥头处,见证了东山大桥的一些往事。年春,从国道南门口处修一条沙石路,直通到涟水河边,为修建东山大桥做准备。一个夏日的黄昏,一辆去邵阳的货车在南门口走错了路,走到了这条刚刚修好的毛路上。司机不熟悉这一条新路,加之夜色渐浓,看不清前面有一条河,居然把车笔直往前开。嘭的一声,翻进了水里。当时我正在吃晚饭,听到沉闷的声音,也没有觉得怎么样。可随即就听到有人大呼小叫。我就端着饭碗走出去,只看见一辆汽车仰面躺在涟水河里。汽车大灯在水中发出凄惨的黄光。这时岸上的人们纷纷下河救人。那时到处没什么灯光,昏暗一片,湘乡机械厂的工人从厂里弄一些柴油和棉纱,点亮起来。司机从驾驶室逃了出来,也有几个落水的人爬上来了。司机说车上共有十来个人。经过人们近三个多钟头的搜索抢救,已经有七八个人上岸了。这时河面一片漆黑,再也不见任何踪影。几天以后,在涟水下游陆续发现几个遇难者。回想起来,这个惨剧是不是为建设东山大桥的一个祭祀仪式呢。二年年底开始在河中围堰。参加围堰的大多数是民工,还有一、二、四中的师生都参加了围堰的劳动。经过一年左右夜以继日的奋斗,靠东山那边的三个麻石桥墩露出水面,有一个露出水面已经一米多高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席卷而来。人们饭都吃不饱,那里还有钱修桥呢。就这样,三个桥墩静静地在涟水河上,成为孩子们夏天游泳跳水嬉戏的最佳场所。直到六年之后,困难时期早已过去,国家经济逐步好转。东山大桥才恢复动工。年,由铁合金和湖南省交通局共同投资几十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大桥修好了。东山大桥成为湘乡城里通往东山的第一个座桥。既打通了铁合金厂的矿石运输通道,也方便了涟水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不过那时过河车辆还是很少的。除了铁合金厂的汽车,也就都是一些人力运输车我们称之为板车。到了晚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车通过。一到了夏天的傍晚,附近的人们就会拿着席子蒲扇,到大桥上歇凉聊天。小孩子打打闹闹玩耍。很多人一歇就是通晚,天亮了,卷起席子,拍拍屁股就回家了。当然,我就是其中之一。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在武斗。一派在大桥中间设置堡垒,架起机枪,不让人到东山去。解放军47军进城,在机械厂设立一个指挥部。部队用广播喊话,要对方撤除路障。对方不肯,部队领导只好命令战士朝天开枪。他们一见正规部队真的开枪,吓得他们赶紧撤离路障,狼狈逃窜。年的夏天,湘乡涨大水,河水离我家门口的河岸只有一尺多高了,不过幸亏没有再涨。人们都在河边、桥上看大水。这时,一个年轻人从东山大桥的中间一跃而起,跳入浑黄的水中。人们一阵惊呼。水中的人影潇洒的自由式,让人惊叹不已。这个人影一直到镇湘楼才上岸。后来一打听,这是一个刚刚从武汉钢校分配到一公司的学生。几十年来,东山大桥已经成为湘乡交通要道,除了对湘乡经济建设贡献重大,对湘乡人们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后来人们发现城里去东山学校那一边还是不方便,于是在碧洲公园洲尾的河的另半边建了一个几十米的浮桥,与望春门与碧洲公园的桥闸连接,方便东岸、东林、东台等地的人们过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湘乡经济的发展,东山大桥也是车水马龙,双向两车道早已不堪重负。政府已陆续在涟水河的城区段建起了二大桥三大桥,以解决两岸的交通问题。东山大桥也几经修缮,但还是湘乡城区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君不见,每当旭日初升或华灯初上,东山大桥上面的车辆只能缓缓而行,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堵车。不知何年何月,东山大桥的拥堵状况会解决呢?湘乡四大桥什么时候会动工呢?人们正在翘首以待。(续)他,杨贵华,号琛,湖南湘乡人,在冶金系统工作多年,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曾在湘乡市、湘潭市、湖南省及全国冶金机械系统展会参展。曾为美籍华人小说《古月情殇》配画插图。《湘乡古城旧貌图》作者,湘潭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湘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湘乡佰事通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带你免费玩遍湘乡、吃遍湘乡,欢迎来爆料!
手机:(成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zx/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