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胸片检查作为评估新生儿呼吸系统最重要的手段,不仅仅用于诊断、排除疾病,还用于检查各种导管的位置,监测呼吸机使用下患儿的肺部通气情况(尤其高频振荡通气时),及检出相关并发症的存在(如气管导管过深时,气瘘、右上肺或左肺萎陷的发生)。
一般来说,标准的仰卧前后位片已足够。首次放射检查时,建议包括腹部图像,以初步评估肠管充气情况,排除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的潜在腹部疾病。
新生儿胸腔内外生理性结构
生后数小时新生儿胸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为出生相关性,因而解剖学结构表现可出现显著差异,检查新生儿时,需要注意这些正常而又特殊的影像学特点。
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因胎盘向脐带额外的血流输入,心脏可一过性增大;新生儿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关闭前,双向分流的存在;因肺内残留液体通过淋巴管-静脉吸收,X线胸片显示肺组织高度血管化;仍然开放的动脉导管在X线胸片上可表现为T3-4水平脊柱左侧一凸起,称为「导管结」,是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内典型的影像学发现(图1)。
图1生后1天新生儿X线胸片显示「导管结」
生后数小时,卵圆孔和动脉导管的关闭、肺血管阻力的减小和肺内残余液体的吸收,可减小心脏体积,减弱胸部血管影像。
新生儿胸腺正面影像表现为,上纵隔内、心脏上方、胸骨后的较高密度影(图2)。正面观,正常胸腺宽度应为第三胸椎椎体的两倍以上,若不足该宽度,提示胸腺退化(图3)。
在应激、发热、感染、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营养不良时,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下,胸腺会迅速退化,甚至在X线胸片上完全消失(图4)。这种突然的退化,在应激等压力情况撤除后可逆转,胸腺可恢复正常大小。
A
B
图2正常心脏胸腺正侧位片
图3判断胸腺大小
A
B
图4生后3h和生后4天的新生儿X线胸片,显示胸腺退化
胸腺可表现为如下独特征象:「波浪征」,对应胸腺表面轻微的起伏,受肋弓挤压所致,多在左侧;「切迹征」,是正常胸腺下界和心影相接表现出的;「帆船征」,是胸腺形状特殊,如同上纵隔扬起的帆,多见于右侧(图5、6、7)。
图5生后9天新生儿,X线胸片表现「波浪征」(箭头处)
图6生后22天新生儿,X线胸片表现「切迹征」(箭头处)
图7生后3h新生儿,X线胸片表现「帆船征」(箭头处)
软组织、骨性结构、腹部的X线表现亦可为新生儿临床管理提供相关信息。胸壁软组织的厚度可反映营养状况,低体重新生儿多较薄。近端肱骨次级骨化中心和喙突X线可见,这些与新生儿胎龄相关,可作为新生儿成熟程度的标志(图8)。
图8生后24h新生儿右肩X线,示肱骨近端、肩胛骨喙突的次级骨化中心(箭头处)
以下均为新生儿特征性X线改变:出生时胃内多可出现气体,小肠生后3小时多可充气,直肠则在生后6-8小时。因而结合新生儿时龄和影像发现意义重大。
技术因素和图像伪影
新生儿X线胸片拍摄应达到如下技术标准:a.透过心影可见后方椎间隙(胶片密度);b.右半膈在第8肋后弓水平(肺充气理想);c.前肋弓尾部倾斜应在后肋弓下方(胸腔中央光束足够集中);d.双侧胸腔骨骼结构对称(新生儿摆放体位正确)。(图9、10、11)
图9符合技术标准的生后2h正常新生儿X线胸片
图10偏斜的新生儿X线胸片,双侧锁骨、肋弓不对称
图11生后2h新生儿X线胸片,因X线管未对准,前肋弓头向,在后肋弓之上
主要的技术问题导致类似病理改变,容易误诊的情况如下:
a.X线光束穿透力不足,减小了胸腔内结构的密度差异,表现类似肺部不透光;
b.肺通气不足时,引起肋弓变平、心脏胸腺影变宽、肺野透亮度变低,甚至类似肺水肿、肺出血、肺不张及肺实变改变;
c.X线光束穿透力过强,影像片过深,掩盖了肺野不透光,常见于轻症病例,如新生儿湿肺和肺透明膜病细小颗粒网状影;
d.旋转导致胸廓不对称,心脏胸腺影向偏移侧明显增大;
e.新生儿腹部中央光束集中不足,表现为胸廓前凸(前肋弓显示头向),并可能引起心脏胸腺影变宽、失真。
另外,若忽略伪影,可能导出不存在诊断。最频繁见到的伪影是皮肤皱襞投射在胸腔上成的像,如同气胸表现。与肺边界不同,该伪影向胸腔下方继续延伸,为一致密斜线,故可鉴别(图12)。
图12新生儿X线胸片显示左侧皮肤皱襞(箭头处)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