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行内有句话叫:宁看十男子,不看一妇人。宁看一妇人,不看一小儿。可见给小孩子看病有多难。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小孩子太小,不会很好的表达,没办法描述身体上的不适,也没法回答医生的问诊,而且小儿尚未发育完全,寸口脉也不太好把。医生只能从家长的描述中了解病情,很多信息无法收集,判断的依据也因此少了一些,使得辨证比普通人更加的困难。因此给小儿看诊,是非常考验医生水平的一件事。
这一日,诊所来了一对父母,带着刚出生才四个月的小婴儿来找花少。看着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小婴儿,我就觉得这将会是个难题,才四个月,话都不会说,脉都没法摸。等到这对父母开始叙述病情,我才发现我错了,这不是一个难题,这是一个大难题!
情况是这样的:孩子出生5天后,因为出现反复抽搐的现象而住院治疗。医院诊断孩子患有低血钙、低血镁症,肺炎、甲状旁腺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病一系列疾病。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起色。医院也坦言没有更好的办法继续治疗,只能让小婴儿服用抗癫痫药物以稳定抽搐的症状。
父母在叙述病情时候的焦急、担心的神色不由得也让我有点紧张,这一堆的病名听着就来者不善,这孩子的病情似乎有点复杂,处理起来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性命。却只见花少淡定地听完了病情描述,不慌不忙的开始检查孩子。
首先是看指纹,指纹浮紫至气关。小儿的指纹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第二节横纹为风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横纹至末端为命关。指纹到了气关,提示邪气已经入经,邪深病重。色青紫主风证。再来看了舌苔,舌淡红苔白。最后,花少还特意翻了一下孩子的眼皮,仔细观察了眼球的情况。
整个过程中,这位小宝宝一点也不哭不闹,完全不似别的宝宝会大吵大闹,挣扎抗拒。只见他目光呆滞,精神萎靡,就好像对外界发生的这些事情完全没有反应一般。这时,家长又补充说,由于每天服用两次抗癫痫药物,导致他反应迟缓,与家人的互动也减少很多。平时胃口尚可,但时不时的会吐奶,还会咳嗽,有痰音。
此时的我,是完全处于懵逼的状态的。这么复杂的情况,又是新生儿,千头万绪,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辨证了。
只见花少依旧不为所动,思考片刻后便开口道:“这孩子根据我的判断,属于心包痰郁兼风证,再加上心脾两虚。抽动抽搐在中医上来说属于风证,他又有反应迟缓,目光呆滞这样类似神志不清的情况,加上平时咳嗽有痰音,可以证明心包有痰郁,就像古人说的痰迷心窍。心主神明,痰堵在那里,神志自然模糊不清。而且他平时还会吐奶,说明了脾胃功能也比较差。”
于是,花少处以归脾汤加上石菖蒲、天竺黄两味能够化痰通窍的药物给予内服。接着,又开了一副以天麻钩藤饮为底,加上天竺黄、茯神的药。嘱咐孩子父母,煮好之后拿毛巾熨洗孩子的囟门处。
父母走后,我便对第二副外用的药感兴趣了起来,以为是花少灵感一现自创的骚操作。花少却笑笑告诉我说:“这是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里面有写过的方法。专门用来治小儿抽风的,小儿囟门尚未闭合,在这里给药,直接身体吸收,镇静定风的效果非常不错。只是他是将各种药材混合做成膏药贴在囟门,我怕小孩子胶布过敏,变改成了熨敷囟门。”佩服花少博览群书的同时,我也感叹钱乙不愧是传说中的“儿科圣手”,在治疗小孩子方面竟然有会这么天才的想法!
两周后,这对父母又带着孩子来复诊,同时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在服药的这两周期间,孩子的精神有了好转,抽搐也未再发作过一次,与家人的互动也多了起来。每天服用两次的西药,也减到了一次。只是最近容易腹泻,睡觉不是很安稳。花少诊察之后,内服药依旧以原方为基础,加了山药陈皮太子参增强脾胃。外用药不变,继续敷囟门。同时教了父母推板门,补脾土、运土入水,泻小天心这些小儿推拿的方法,嘱咐他们可以每天帮孩子按摩。
又是两周后,孩子的腹泻减少,喉中的痰鸣声明显减少,精神也不错。于是花少继续守方,并让父母在两周的药吃完后,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情况。
一个月后,花少收到这对父母的消息,医院检查,医院认为可以停止服用抗癫痫的药物。虽然孩子先天有些不足,但比起之前还是健康了不少,只是父母以后养护起来可能要多费心思。医院对当初病情严重到可能要发病危通知书的小宝宝,如今能恢复成这样也是表示惊讶。
都说中医因循守旧,几千年下来还是这样,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只要怀着一颗仁心,为患者着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敷贴囟门这么骚的操作正是证明了一点。诸如钱乙这样的先贤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砥砺前行!
(文中图片部分素材来自网络)
方寸山
纯中医·向道之心
星期一
.7.16
我叫你一声你敢扫我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tn/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