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睡觉需要家人陪伴,自己睡会说害怕而想要妈妈陪伴,这是一种对父母的依恋。
而当环境中出现新成员之后,个案又会出现攻击行为,不知对方是敌是友,不懂对方的互动意图,这是一种对陌生人的焦虑。
自己不咬手却把自己的手给阿豪咬,同伴互动方式异常却也显示个案有着与人沟通的意愿。
在教育生态环境中,有很多个案必须要做的事,如课上的活动,写作业等,而面对这些,个案是缺乏兴趣和抗拒的。
因此,老师和家长为了让个案能够参与学习,采用威胁的方式“拿着衣架和棍子”在旁边辅导他,课堂参与也是叫一下,做一下。
不叫就完全游离课堂之外,这种被迫和敷衍的状态是个案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感受和应对态度。
基于上述生态环境互动情况,形成了学校中的紧张与不安、家庭中的孤独与无助、社区中的陌生与探索这三种主观感受。
生态环境中的情感支持M:他小时候,嗯,我生完他,大概两个月吧,我就回去上班了的,然后,是奶奶在带,那个时候,爷爷还要看店的,爷爷还没退休,就是都是奶奶在带。
总体来讲是这样子,奶奶是比较急躁的,他其实脾气也是偏急的那种,哎,也说不上,你说她急她也不急,也还好,就是奶奶脾气是比较急躁。
有时候说话会比较难听的那种,弄死你,奶奶有一段时间嘴巴里面就是,把你作死,每天都是这句话。
他一旦不听话,奶奶就是,把你作死,就是把你弄死,就可能是脾气不好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去说。
M:亲子间的互动几乎没有的。对于个案的主观感受,环境中的相关情感支持是不足的。
学校中由于缺乏同伴互动,因此同伴之间是没有友谊的,个案自身会寻求一些和陪读阿姨肢体上的接触,但阿姨并没有给予反馈。
家庭中,个案和弟弟、爸爸的互动比较少,个案睡眠障碍影响爸爸睡觉,爸爸并没有理解和关怀,妈妈也没有针对个案哭泣、开心等情绪给予反馈。
而在社区中,参与较少,没有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动。个案的体验是孤独和对环境缺乏信任的,这也是很多自闭症人士的著作中提到的自身感受。
上述对儿童教育生态的描述,分别从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本身、儿童的教育生活状态、他人的态度以及儿童自身的生存体验几个方面展示了一名有攻击行为自闭症儿童教育生态的全貌。
接下来,将各生态因素整合,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角度探究儿童在生态环境中受到的支持情况以及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个案在生态环境中获得的支持较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空间环境的支持上,个案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被隔离的,被盯在座位上是常态,在家里妈妈也会提醒个案自己去房间玩。
个案在社区生活中,只有与楼下的小卖部有互动,比较单一。由此可见,个案在空间上的活动不足且单一。
其次,在物品的支持上,为了让个案能安坐,老师给个案提供画画的纸和笔让他安静的画画,据讲述,刚入学时个案很喜欢画画,能画很久。
现在不愿意画画了,给他纸他就撕掉,因此也没有再给他其他学习和娱乐的物品。在个案家里有很多玩具,但个案不喜欢玩,他更多的时间选择的是玩手机,看手机广告。
第三,在人际互动的支持上,阿姨虽然一直照顾个案,但两人互动较少,喝水、午餐、去洗手间、换衣服等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多,其他时间两人很少交流。
在家庭和社区,妈妈也刻意让个案远离其他人,和弟弟分开不同房间玩,外出也一直拉着他的手。
在情感的支持上,身边的人几乎都没有给予个案情感上的反馈,被问道“你觉得辰辰什么时候开心/伤心”时,回答都是“这个我不知道,很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tn/1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