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上海等地疫情的影响,不少朋友似乎再一次回顾了3年前武汉疫情时的生活。既不能按照自主意愿出门,甚至有些朋友还必须长时间隔离。这是为了帮助抗击疫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居家抗疫的过程中,除了对病毒的防范,一些其他的隐患,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而这个“隐患”,其实就是心理的健康状况。从网络大数据可以看出,自从新一轮的疫情以来,医院中心理健康板块的搜索率,上涨了大约96%。可能很多处于防疫工作中的朋友,仍然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对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找出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01疫情期间,为啥普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在疫情期间,不同处境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分别是普通人,疑似隔离人群以及病毒感染人群。
首先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被病毒感染,日常抗疫也是以居家预防为主。但在这过程中,因为政策的管控和限制,无法和外界交流,在空闲和孤独中,就很容易产生空虚,睡眠障碍等心理情况。
换句话说,普通人在疫情期间,更多的是因为太“闲”了,日常生活得不到充实,从而出现空虚,寂寞等负面心理情绪。
然后是疑似隔离人群。包括正在隔离的高危人群等,这些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围绕着“焦虑”二字出现:
比如害怕自己最终结果是阴性,害怕自己在隔离后被区别对待等等,种种担心形成焦虑的情绪,也同样属于负面的心理问题。
最后是已经被病毒感染的人群。因为我国积极防疫的缘故,处于病毒感染期间的人是相对较少的。而这类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源自于对自身病症严重性的迷茫,以及对后遗症的恐慌,从而出现负面情绪以及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在疫情期间,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处境的人,因为生活节奏和所处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因此而滋生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调整,在抗疫结束以后,以病态的心理融入社会,更有可能对未来的生活造成阻碍和影响。
而想要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得病了”,而这也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来的。
02疫情生活期间,日常有这3种表现,可能要当心一下心理健康
第一种表现:总是莫名其妙的失眠
睡眠是反应情绪和心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是感到空虚,还是焦虑,亦或是其他的心理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睡眠质量。
因此如果您在疫情生活期间,总是莫名其妙地半夜醒来,失眠等,就有可能是心理负担所造成的,积极自查和调整,维护好自己的心灵健康。
第二种表现:突然对某些小事生气
突然对某些小事生气,其实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是因为疫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被你迁怒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
如果频繁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存在内心焦虑,急躁,悲观等负面健康情况,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阶段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出现类似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表现:出现“强迫症”
所谓的“强迫症”,其实就是自己逼迫自己反复地做同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是典型的负面心理症状。而在疫情期间,因为对病毒的恐慌,以及对防疫措施的过度执行,也会导致强迫症的情况出现。
比如只是出门倒个垃圾,回到家就洗十遍或二十遍手;完全拒绝和其他人接触等,都属于强迫症的范畴。总觉得自己身上有潜藏的新冠心病毒,继而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的情况。虽然看起来很荒谬,但“疫情强迫症”,的确是非常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如果在防疫生活中,长期出现类似的日常表现,就需要及时警惕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了,疫情期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暂时且轻症的,积极调整,仍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03疫情期间,出现心理问题要如何调整?
比如转移自身注意力,例如钻研美食,养成一些兴趣爱好等,能够有效地将负面情绪转移,从而缓解空虚,焦虑等负面心理症状。
又或者多和朋友交流,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倾诉出去,也是放松心理,改善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为了防疫,所有人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要坚信这只是暂时的,要积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puls.com/xsetn/1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