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好多,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期需要预防的。妈妈如果不太在意这些事情,可能会导致宝宝的个子不达标。
专家提醒:从妊娠时期,孕妈妈就应注意避免那些可能影响孩子日后身高的不良因素。
许多宝宝先天性疾病都是因为妈妈孕期不注意造成的,而这些疾病往往会影响生长发育,最终影响身高,更会导致其它健康问题。
在身材矮小的患儿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这常常与异常分娩有关,比如臀位产、足先露等等。这些异位分娩方式容易导致垂体损伤,使孩子矮小的比例较高。这就需要妈妈在孕期定期做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位异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采取措施,或者选择剖腹产。
宝宝出生后,在他的身高问题上,父母首先要保证宝宝的合理营养。营养不良固然会导致身高增长缓慢,但是肥胖同样能够造成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达不到理想身高。
与合理营养同样重要的是密切观察。宝宝每月都在长高,到底长得快不快?这个问题往往只有仔细的父母才能回答。在固定的墙上定期量宝宝的身高,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可以估算出宝宝的生长速度。出牙、走路、说话,宝宝的每一个变化,都应该载入他个人的史册。如果发现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同龄儿,那就请尽早就诊。如果宝宝被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要及时治疗,最终身高可以基本不受影响。
另外,宝宝的睡眠情况也是直接会影响到宝宝的身高因素之一。
因为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是刺激孩子生长的重要激素。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一天24小时内是不平衡的,其分泌量睡眠时高于觉醒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孩于长个儿,一般要求新生儿每昼夜睡20小时,2~6月时为15~18小时;6~18月时为13~15小时;18月~3岁为12~13小时。
宝宝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个体差异较大,如果有的宝宝睡眠时间较少,但精神、情绪和生长发育正常,也不必强求。
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
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
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头围测量可作为儿童智力发育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头围=身长(cm)*4/10+15
所以,科学的预防宝宝身高异常很重要,但不要拔苗助长。比如现在市场上许多“增高”制剂,实际上是一些非常普通的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生长,但会使骨骺闭合年龄提前,反而阻碍了增高。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
第一、定期体检,观察身高增长速度
1岁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的宝宝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骨龄则一年复查一次。
第二、采取正确喂养和护理方法
对于单纯矮小的宝宝,在养护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如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格锻炼与户外阳光照射等,以促进其生长。同时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但不可以因为宝宝身高矮就给宝宝吃大量的补品,特别是人参蜂王浆等一些给老人、妇女吃的补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儿童提早发育成熟,造成矮小。
第三、适量增加运动
运动锻炼能促进孩子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发育和功能健全。宝宝可以在床上玩蹬腿、翻滚、爬行,或者进行游泳、跳跃、婴儿操等运动,对其身高发育都会有一定帮助。
另外可以经常带宝宝晒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从而帮助钙质吸收,对宝宝的骨骼发育是有利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