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出现的原因
新生儿从生后两三天开始,会经历一个皮肤肉眼可见的黄染过程,我们称之为黄疸。
从专业医学角度理解,这个过程是血液中胆红素变化所致。事实上,成人血液中也有胆红素,但因为数值很低,故肉眼无法观察到皮肤黄疸。新生儿则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多,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原因,会在生后出现短期皮肤黄疸表现。
黄疸的种类
多数足月新生儿的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即使皮肤黄疸最明显时,血清胆红素亦不超过正常水平(12.9mg/dL),这种一般就是「生理性黄疸」。每个新生儿都有各自的生理代谢特点,所以不同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消退过程也各不相同。通常,喂养不足、生后排便少、新生儿疾病(如感染,溶血病、早产、低体重等)都可使新生儿黄疸偏深。也不需要进行干预治疗,一般通过加强喂养、帮助排便等方法,可以让新生儿安全度过黄疸期并逐渐消退。
而对于早产儿黄疸,虽然目前尚无完全统一干预标准,但是总的治疗原则较足月儿积极,因此如果宝宝是早产儿,建议家长更加重视宝宝的黄疸问题,及时向专业医师咨询。
但有些宝宝的黄疸是在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或者黄疸程度非常重,大大超过新生儿正常范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延迟,这就是「病理性黄疸」。对于病理性黄疸,我们建议家属及时检查治疗。因为如果放任黄疸继续加深,后果会非常严重,新生儿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使没有要命,也多会发生智力低下、永久性听力损伤、运动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这样,宝宝的一辈子就毁了。
此外,伴有大便颜色发白和/或小便颜色明显发黄的黄疸是另一种「要紧」的黄疸,这类黄疸多提示宝宝肝胆系统存在病变,亦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
怎样的黄疸需要治疗?
那么黄疸深到什么程度需要治疗?简单一句话:多听医生建议,少自作主张。
事实上,什么水平的黄疸会对新生儿个体产生危害,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作为干预标准。简而言之,不能武断地定一个「正常值」,也不能生硬地划一条线:高于这个「要紧」、得治,低于这个,则「不要紧」、随它去。
新生儿早期黄疸的一大特点是随时间变化成曲线上升,于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安全值」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新生儿科医生一般会结合宝宝的胎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有无高危因素、是否能达到有效随访以及黄疸变化曲线参考范围等多项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医疗干预。这个决定专业性较强,建议各位家长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专业儿科医生吧!
新生儿黄疸了怎么治?
目前比较公认的黄疸治疗方法为:蓝光治疗和换血治疗。
前者是指将新生儿置于有一定光强度的蓝光环境中,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将胆红素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治疗的安全性非常高,很少有什么不良反应。
后者就是用合适的正常胆红素水平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听起来比较吓人,操作起来也相对复杂,当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作为专业儿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换血治疗的,也希望各位家长不要为我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有时,通过加强喂养,促进宝宝大便排出,或者运用一些药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黄疸消退。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病因的黄疸,还会采用免疫球蛋白或白蛋白等方法进行治疗。
家长能做些什么?
那么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还是那句话:多听医生建议,少自作主张。目前我国大部分健康新生儿还是在生后72-96小时出院,顺产可能会提早至48-72小时,越是早出院,刚回家几天黄疸监测越要谨慎,有问题及时就诊。
家长能做的:
1.大致估计黄疸水平
通常我们可以经肉眼初步评估宝宝黄疸的程度。黄疸一般最早出现在头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这些地方看到皮肤黄染,这时候胆红素水平大概是5-6mg/dL,可以继续观察;然后波及躯干、四肢,这时胆红素约10mg/dL,如生后不足3天,也要引起重视;最后是手心、脚心,如到这个程度,就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仪器进行判断了。
2.警惕常见高危因素
有以下情况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更加积极应对。
(1)溶血高危因素:常见的有ABO溶血症(母血型O、父血型非O),Rh溶血症(母Rh血型阴性),G6PD缺乏(有「蚕豆病」家族史,籍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较常见)。
(2)早产、低体重(出生克)、出生有窒息、体温不稳定、精神反应差、嗜睡等。
3.帮助宝宝消退黄疸
(1)加强喂养,促进排便。通俗地说,让宝宝「多吃多拉」。这个在新生儿早期特别有用。
(2)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辅助治疗的药物如肠道益生菌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